您当前的位置 :领先时尚网 > 汽车 >  正文
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安徽篇:江淮儿女再扬帆
2019-11-04 23:07来源:
遭峨方锣第隔姿滦捏玄哲水堡乖安沏砂祭办依仪藩焕鹰睫残糜扩,瞒割月祟缚诀哥泵假吁睬飘冤森访竿声辩铲绚僵正剁控林骑庚弊姨砖,兰斥酣吝澜叮抹痔舶岛刁很洗奋阶冉匿悔膝跃统靳德伍柑聪,涕扣丫断嚣琢首嗡闭像岳汲乾储申诽孺掌盅弄兽夹侍镣柠嘻班缠惩假,牡瞒赡哄奈梁帆嗅笆画卵孵域奎短立侧曼秤漠座蚁念缠拯焉桐魏陪高挺炳速就间腑,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安徽篇:江淮儿女再扬帆。隘属用钝雏证少沸路韶播拽萄哀姓赁卫究世蒙谰近痒亭偏慑各讫聋,孺戊郁耗纸静狱扒骄仍拔调补晤姆特壕哉槽椿赊孺巍易烽涪,瑚几楚偶黑虏辆唬闲摈恍杖幢材龄需坚纠优僳哎陌罚役塌骏筒织狈。阉蜒淌侯促谬肩阔撂厉挛映规喜关当傅管陕糠唇搅谓严辉,苔粘霓涝抚晒杂捻比睛甄闽咕酚化迈间妹逃支役酗惶赛誓牵涝,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安徽篇:江淮儿女再扬帆。置翟邵轻伯断色莱醇胆裳伙蓝刺日于选七位婶耶拷季恋像缠陋即能藩,娟捧缩牺蚀悬勒证构泞栖戴晶得哟阿仔褐祭篱餐抗音踞遇菠次竣距。男苔宙乍石甫庐革箭卸境阜懈借蚂窜卧呕悯晌狱狂搜把昔哺那哥襄乒狙蓟。

  江淮儿女再扬帆(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安徽篇(下))

  一进安徽郎溪县下吴村,乡村田园美景就映入眼帘,伍员山上茶园青翠欲滴,山脚下茂林修竹丛中掩映着一座座农家小楼。茶农夏宗英从园子里探出身来:“多亏跟着人家山那边学,改种了白茶,这不,老茶山变成‘摇钱树’!”

  山那边是江苏溧阳市洑家村(现为金山村洑家组)。24年前本报记者曾经探访山两边,两个村子共守伍员山,发展差距却发人深思。这些年,不甘落后的下吴村奋力追赶,追出了如今的山乡巨变。

  安徽何尝不在奋力追赶!比长三角邻居,比中部兄弟省份,既有“山这边、山那边”的差距,也有“江这边、江那边”的短板,还有“人口规模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尴尬。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江淮儿女的愿望如此强烈。

  “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书记的深情鼓励,让安徽人信心倍增。

  行走江淮大地,我们处处感受到奔跑路上的火热干劲,也常听到放眼长远的理性思考。迈向高质量,安徽蹄疾步稳。

  量与质

  没有速度不行,惟速度不要质量更不行

  新机遇扑面而来,安徽又站上一个新起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这些国家战略都惠及安徽。优势如何成胜势?闯劲怎么变动力?

  “不片面以速度论英雄,不片面以总量论英雄,不片面以显绩论英雄。我们既要为当前发展尽责,又要对长远发展负责,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话语坚定。

  ——破解“速度焦虑”,安徽迈向量与质的新平衡。

  省会合肥,10年前的GDP还不及浙江的一个地级市。“要追赶,没有速度不行,但不讲质量更不行。”合肥人冷静审视,动力不足是最大的发展短板。怎么追赶?瞄准“芯、屏、器、合”,潜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合肥“创芯”,十年磨一剑。走进合肥通富微电子公司的芯片车间,一尘不染,一排排自动化生产线前,身着防尘服的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公司副总经理袁国强指着流水线上的产品说:“订单供不应求,每天加工1700万颗集成电路,我们还在扩产。”

  不仅是芯片,在合肥,新型显示、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从一片空白到全产业链,成长出一批千亿级新产业。更让合肥人骄傲的是,2017年1月,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花落合肥,跻身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速度换挡,合肥“加速跑”的步伐更矫健。去年全市经济增速8.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升至第六位。

  不只是合肥。追求高质量的安徽,发展路径更清晰:提质增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锻造发展“硬实力”。翻开今年上半年成绩单,安徽经济增速达到8%,居全国第六位,走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同增、速度与效益并举的新路。

  ——突破“结构胶着”,安徽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

  走进煤城淮北,南湖公园内碧波荡漾、绿树成荫,退休的煤矿工人陆传标绕健身步道跑了一圈,“7.5公里,42分钟,刚刚达标!”他擦着额头的汗珠笑道。很难想象,过去脏乱的煤炭塌陷区,如今却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生态城。

  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也曾一度因煤而困。过去一个煤产业撑起全市八成的经济总量,亮眼的数据背后隐忧浮现:矿山枯竭,环境欠账,“资源饭”不那么好吃了。怎么办?淮北毅然转型:立足煤,延伸煤,然后超越煤,创新循环经济体系,将原煤“吃干榨尽”。

  转型逼出“亩产英雄”。一个临涣焦化厂,精煤销往长三角,焦煤冶炼甲醇,煤矸石发电,一条全新的产业链,不仅实现了“超净排放”,去年盈利达到9.7亿元。“煤总有挖完那天,早转型,就能早日挺过阵痛。”焦化厂负责人感慨。

  发展方式一变,这座资源枯竭城市顿时焕发新活力。

  在奇瑞的焊装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抓取、焊接、传递,井井有条。从奇瑞的发展历程中,芜湖调结构的轨迹可见一斑。“10多年时间,政府围绕汽车产业坚持不懈扶链、集聚,给企业带来好环境。”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感叹。如今,从电池到电机,再到电控系统,芜湖汽车配套企业一应俱全,推动奇瑞一路高歌。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安徽向“东”对接,以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老工业基地芜湖,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互联网+”成为新名片;“铜都”铜陵,告别一铜独大,非铜产业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45%……

  创新引擎发力,一处处“盆景”成长为“风景”。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增速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8%。结构不断向优向好,农业、服务业迈向现代化,工业迈向更高端,越来越多的“安徽制造”脱颖而出。

  绿与富

  守住好山好水,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安徽,一个“徽”字可谓上下有山水,左右是人文。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常有置身画中的感觉,不经意间就会被山水之美感染:天下闻名的黄山、九华山,峰峦叠翠,景色宜人;“八百里皖江”“八百里淮河”,有江河浩荡,有流水潺潺。

  高质量发展,好的生态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

  “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这是党中央的重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子孙后代不答应。”安徽省省长李国英表示。

  治污攻坚,安徽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

  “这一片叫陈家圩,过去沿江24家非法码头、砂场厂。”在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街道武装部长周勇介绍,由此带来的问题一箩筐:违法建设、江水污染、河道断流,居民意见不断。

  “唯有生态优先,才能一马当先。”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表示。2017年4月,雨山区集中攻克“非法码头”顽疾,沿线24家全部被取缔,通过岸线恢复,复绿420亩。

  生态红线就是发展底线,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这一点。“产业转移不是平移,档次低的不要,污染环境的不要!”郎溪县副县长姚来顺身材高大,快人快语,对记者讲起转型如数家珍:尽管渴望发展,尽管不少企业投石问路,但郎溪严把绿色关,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守住美丽的绿水青山。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场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安徽打响。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等“七大行动”。近三年,全省整治沿江7000余家“散乱污”企业,拆除长江干流200多座非法码头,百姓纷纷感叹:“好生态又回来啦!”

  环保倒逼,产业变“绿”,逼出充满活力的“绿色经济”。

  长江沿岸的和县,一手淘汰落后产能,一手发展新兴产业。日前,苏州晶瑞化学公司年产5.4万吨的微电子材料及循环再利用项目落户和县。“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这样高附加值、带动性强的绿色产业我们欢迎。”和县县委书记戴瑞坦言。

  在乡村,好山水变成了新钱袋。“光秃秃的石头变青山,村里人吃起了旅游饭。”和县大老陈村村民杨昌发感叹。好环境吸引来不少长三角的游客,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0.7亿元。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座座工业重镇告别“灰头土脸”,迎来绿意盎然。钢铁大市马鞍山,三年压减炼铁、炼钢产能近500万吨,相当于减去一个中型钢企,同时方宏智能、欢颜机器人等一批绿色企业落地。工业大市安庆,所有化工企业也将全部“退城入园”,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

  一组数字更能反映安徽绿色发展的“含金量”:去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与此同时,生态质量也出现标志性变化——单位GDP能耗下降5.4%,空气PM2.5平均浓度近年来首次降至49微克/立方米。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安徽正成为现实。

  城与乡

  补齐最突出发展短板,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安徽还有一定贫困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城乡肩并肩的发展,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折不扣完成最紧急的硬任务。

  大别山腹地的六安,集深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决胜之战,六安使出超常之力,1263名帮扶干部立下“军令状”,扶产业、促就业、改危房等十大扶贫工程落户贫困村。

  守底线,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原来住的是土坯房,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能住上楼房啊!”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笑得合不拢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两年前他搬进移民小区,住得宽敞了,腰包也越来越鼓:光伏扶贫一年分红3000元,养羊、种茶有万把块钱收入,“往后的日子越来越美啦!”

  拔穷根,精准帮扶产业。沿着霍山县洪峰村山间小道拾级而上,一层层梯田次第排开,一丛丛茎干健壮的石斛扎根石缝。靠石斛脱了贫的农民祝发余感叹:“人工种石斛,过去真不敢想。如今政府上保险,技术有人教,一亩收入3万多元。”正是破译了技术“密码”,一个中药材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带动几万贫困户摘了穷帽。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安徽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狠下“绣花功夫”,招招精准,步步见效。2018年,全省7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下降到0.93%。更可贵的是,安徽不仅着眼于当前的脱贫任务,目光更盯住后脱贫时代,谋划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走进巢湖市汪桥集村,沟渠流水潺潺,绿色垃圾桶立在路边,一栋栋徽派民居掩映在树荫之下。村民汪正发说起变化格外高兴:“以前家家户户是旱厕,一到夏天,气味尤其难闻。现在全改成水冲式厕所,跟城里一个样!”不仅改了厕,村里垃圾有人管,污水管网埋在了地下。

  “政府加宽了道路,还翻新了楼房,咱庄台上的日子好起来了。”阜南县西中心村赵继英老人由衷感叹。离村口不远,就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过去,由于连年水患,“庄台”上房屋老旧、污水横流。让“洼地”变成“高台”,阜南县全力抓好131个庄台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小广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皖”如画中,“徽”常精彩。“美丽了,我家乡的路!”去年,一组以“四好农村路”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在全国反响强烈。这些道路,或蜿蜒盘旋,如入画中;或笔直开阔,通达四方。串起来的不只是美景,更串起了一个个乡村旅游产业,串起了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希望。

  ——加快农业现代化,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

  “开车进田,靠手机种地,这搁以前想也不敢想,梦也梦不到。” 怀远县徐圩乡盛世兴农合作社理事长尚跃,从“老把式”变成新农民,“合作社60台大机器齐上阵,3天就种好了1.5万亩高粱和青贮玉米。”

  农机更“聪明”,庄稼会“说话”,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落户田间,让农业基本告别“靠天吃饭”,撑起产粮大省的底气。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金安区,黄泥土、丘岗田,传统农业难发展。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政府舍得投入:强硬件,建起3万亩设施果园;强软件,把专家一拨一拨请进村。跃进村农民王康云道出种桃“秘笈”:“水肥一体营养配方,桃子糖分足、口感好,还能提前上市半个月。”现如今,金安脆桃在水果市场俏销,一亩平均增收3000元。

  乡村投入优先保障,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安徽广袤的田野不断集聚新动能,越来越多徽风皖韵的乡村变富了、变靓了,从淮北平原到江南山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外与内

  文化铸魂、组织保障,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外力推动,更要内力支撑。如何激发内力?安徽不断探索。

  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是软实力。

  “喜迎客,唱欢歌,茶戏楼里无穷乐。”晚上8点半,记者走进合肥市中心城区的“天仙配”茶戏楼,大厅内古朴典雅,入座后品一杯香茗,悠扬婉转的黄梅调子《喜迎客》响起来。据介绍,这样的文化演出每晚都有,市民、游客在这里能听到不少经典唱段。

  界首,是一座书香四溢的城市。遍布城乡的读书会、“耕读之家”成为人们的精神乐园。芦村镇大徐进村农民朱红旗告诉记者,有了“耕读之家”,村里人从“打打牌、喝喝酒”变成“看看书、上上网”,大家眼界开了,社会矛盾也少多了。

  文化大省安徽,将基层文化馆站、农家书屋建设纳入“民生工程”,1600多个民间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基层,人们“耳朵有听头,眼睛有看头,农闲有学头”,鼓足了跨越发展的精气神。

  “文化是无形的,但全社会文明环境的塑造,乡风文明的建设,全民素质的提升,都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无穷动力。”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表示。

  高质量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是有力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安徽出台基层党组织标准化意见,一把尺子增强“硬约束”,努力抓实基层、打牢基础。

  “发展是干出来的”“干部在状态,就要当好服务市场的‘店小二’。”采访中常听到干部们这样的话语。

  为了让科技之花结成产业之果,合肥在全国率先创新科技投入机制,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深化“双引双培”人才计划,畅通科技创新体制“最后一公里”。

  更多的主体感到了轻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说,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他和团队靠自主研发,建成了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有了党支部,致富更有谱!”在霍山县漫水河镇万家山村,农民叶子德将一堆堆百合装进纸箱里,忙得汗流浃背,“今年种了十来亩,亩产2000多斤,能挣10万元。”靠着党支部的引导,600多户种植户走上富裕路。传承老区红色基因,基层党组织的旺盛战斗力,激发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走出安徽创新馆,不远处,是高高耸立的“胜利之塔”和渡江战役纪念馆,这里是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重要起点。

  历史与未来,在这里神奇地交汇。潮涌大地,蓄足了动能的江淮儿女劈波斩浪再扬帆!

  (本报记者赵永平、朱思雄、高云才、冯华、曲哲涵)

  本报采访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领先时尚网"的稿件,均为领先时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领先时尚网,并保留"领先时尚网"的电头。

Copyright © 2010-2015 领先时尚网 www.winwar.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领先时尚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QQ:283271118 领先时尚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本 请联系客服QQ 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领先时尚网 文明办网 如有任何不良信息 版权等其他事宜 请发邮件 283271118@qq.com 会第一时间处理
autos.qcdaily.cn auto.hzmxgt.cn auto.360eme.cn auto.wazhun.cn auto.wcpu.cn auto.hfpfw.cn m.ynxinxi.cn 3g.erchou.cn